甲减——你应该了解些什么?
甲减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简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不足,或外周组织靶器官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使生理效应降低,继而引起一系列新陈代谢减少的临床表现,如怕冷、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思维迟钝、行动缓慢、出汗减少、颜面及手肿胀、皮肤黄白、干燥、毛发脱落、疲乏无力、精神倦怠、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记忆力、注意力及理解力减退,性欲减退、女性月经过多等。 目前据调查,人群中甲减的发生率比甲亢高,甲亢发病率约为3%,甲减约6.5%,在我国,40岁以上女性甲减的发病率高达10%。但是,在甲减的患者中,仅有3%的人得到了正规治疗。这主要是因为甲减的症状比较模糊,加上人们对甲减了解不多,忽略了求医就诊。与甲亢不同的是,甲减没有“大脖子”、“突眼”等明显的症状,甲减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一些常见病类似,疲乏、怕冷、记忆力减退、发胖、便秘、抑郁……常常被误认为是其他情况如妊娠期、更年期或抑郁症的表现。因此,医生也容易漏诊。临床上,造成甲减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一种叫做“桥本氏病”,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疾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它的病理与免疫变化与Grave's甲亢相似,即在遗传缺陷与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因精神因素,过度劳累,感染与其他应激反应,环境污染,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碘饮食)等均可引起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诱发桥本氏甲状腺病。因此Grave’s甲亢与桥本氏甲状腺病可以相应转化。 引起甲减的原因还包括甲状腺手术切除后、甲状腺放射性碘治疗之后等。 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的甲减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长期甲状腺功能减低会导致血压升高和血胆固醇水平增高等,从而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查出甲减后,需要积极治疗,方法简单,口服甲状腺素片后甲状腺功能4~6周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一般需要长期补充。 因此我们建议,35岁以后的人群,尤其是女性,每年抽血检查一次TSH(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判断自己的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 患了甲减后饮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增加富碘食物,如海带、紫菜(非桥甲炎者)。2、忌大量食用促甲状腺肿大物质,如西兰花、卷心菜、白菜、油菜、木薯、核桃等,以免发生甲状腺肿。3、供给足量蛋白质,可选用蛋类、乳类、各种肉类、鱼类,植物蛋白可互补,如各种豆制品、黄豆等。4、限制高脂肪类食品,如食油、花生米、核桃仁、杏仁、芝麻酱、火腿、五花肉、干乳酪等。5、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奶油、动物脑及内脏等。6、纠正贫血,多食各种蔬菜及新鲜水果。供给丰富维生素如VitB1、VitB6、VitB12、VitC,必要时还要供给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