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君 辽宁日报新媒体中心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却在辽宁停下了脚步。他们在这里收获爱情、成家立业、发光发热,辽宁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也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今天,我们走进4位扎根辽宁的外地人,听听他们“来到辽宁就不想走”的初心不变,感知他们渐渐爱上“第二故乡”的浓浓深情。 “我的专业在辽宁学有所用” 姓名:王学刚 籍贯:山西吕梁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年龄:30岁
在山西人王学刚的记忆中,“饭”与“面条”一直是划等号的。当他在老家“吃饭”的时候,妈妈端上桌的一定是一大碗面条。然而,王学刚“坚持”了21年的习惯,在他来辽宁的第一年就被颠覆了。
年,王学刚考入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这也是他第一次来东北。初来乍到,生活、饮食习惯都不一样,作为外地人只能尽快适应,其中有一件事令他一直记忆犹新。“有一次与同学出去吃饭,习惯性地点了‘一碗饭’,虽然内心的指向是一碗面条,可看着服务员端上来的是一碗米饭,我也只能‘呵呵’了。”也是从那一天起,王学刚第一次在潜意识里承认了“米饭”在饭桌上的地位。
当初王学刚选择学习材料学的初衷很简单:“辽宁工业基础雄厚,材料学专业在那准吃香,上大学谁不都图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本科毕业后王学刚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年毕业后,他又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
“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够学以致用,留在辽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如今,王学刚的事业正在起步期,小伙子干劲十足。
在辽宁,王学刚不仅收获了学业、事业,还收获了爱情。今年8月,王学刚与吉林姑娘关艳玲喜结连理,如今他们的宝宝也在孕育中。现在,每天围在老婆身边做各种美食,成为他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今年是王学刚在辽宁度过的第10个冬天,但他依然记得初到沈阳的第一场雪。“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平时都要早一些,刚过国庆节就下了。东北的冬天总是特别长,我也最怕过冬天。”如今,王学刚早已适应了东北的气候,雪后约上三五好友吃顿火锅或烧烤是他觉得最酸爽的事。 “辽宁,它牵连着我的生命” 受访人:王世祥 籍贯:安徽来县 工作单位:个体 年龄:55岁
11月16日,在沈阳一家饭店的包房里,王世祥与一群生意伙伴谈笑风生。今年55岁的王世祥有两个骄傲——漂亮的女儿和聪明的外孙。今天,女儿和外孙的到场让他觉得“倍有面儿”,不自不觉就又多喝了几杯。
王世祥是安徽来县人,年考入马鞍山大学化学系,成为当年村里走出来的5名大学生之一。年大学毕业后,王世祥被分配到鞍山热能研究所工作,自此便在这里扎了根、安了家。
“一眨眼的功夫,33年过去了。”说起与辽宁的结缘,王世祥感慨颇深:“想起那年迈出车厢门踩在辽宁土地上的那一刻,感觉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一样。”彷徨、陌生、不安,这是当时22岁王世祥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个外地人,想要在异乡站稳脚跟,就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出几倍的努力。没多久,勤快、肯干的王世祥就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
年,王世祥经人介绍与鞍山姑娘李佳组建了家庭,第二年女儿王思瑶降生。有了家人的陪伴,王世祥工作的劲头更足了,很快就被评为厂里的工程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世祥所在的单位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选择下海经商,独闯沈阳创办了一家化工企业。20多年来,几经商海沉浮,如今王世祥的事业已步入正轨。“生意场上打交道的辽宁人都特别实在,很多客户都是合作了十几二十几年的老主顾。”万世祥说,“经商这些年不仅挣了钱,还交到不少好朋友,这比什么都珍贵。”
回首在辽宁生活的33年,王世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从初来乍到时的孑然一身到如今的三世同堂,他说,“辽宁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它牵连着我的生命。” “因为一个人,留在一座城” 受访人:刘强 籍贯:黑龙江佳木斯 工作单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 年龄:32岁
“刘大夫,我来监测一下血糖。你看控制到这个水平行不行?还用不用吃药了?”记者见到刘强时,她正在和一位患者交谈病情,她一边仔细地看着化验单,一边耐心地跟患者讲解注意事项。
作为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内分泌科的一名主治医生,刘强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前来就诊的糖尿病、甲亢、甲减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守护他们的健康,是我当初从医的初衷。”虽然一下午已经诊治了七八名病人,但刘强略显疲惫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暖人的微笑。
今年31岁的刘强是黑龙江佳木斯人,她与辽宁的缘分要从求学深造说起。年9月,刘强通过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一路向南从家乡来到沈阳。“尽管佳木斯和沈阳都属东北,地域、饮食相近,但刚刚踏上沈阳这片土地还是感到陌生。”刘强说,“庆幸的是,这种状态很快就被紧张忙碌的学习和实习生活所取代。随着与同学、老师交往的深入,我也慢慢喜欢上了沈阳这座城市。
“认识了一个辽宁人,后来我就留在辽宁了。”刘强笑言自已最初是因为一个人选择留在沈阳的,而她口中的那位“辽宁人”就是现在的老公。“我和我爱人是在实习的时候认识的。如今看来,留在沈阳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
“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医疗理念和医学技术更新很快,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十分重要。”如今,刘强已经在沈阳生活近10年,她不仅完成了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还把双方父母都接到了沈阳。她说:“这里已经是我们全家人的第二故乡了。” “我就要做辽宁媳妇了” 受访人:常美 籍贯:黑龙江伊春 工作单位:沈阳鲁冰花幼儿园 年龄:29岁
每天早晨7点,常美都会站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的到来。给每一个孩子一个拥抱是她一直坚持做的事,这也让她成为鲁冰花幼儿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今年29岁的常美是黑龙江伊春人,曾就读于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大三实习那一年,常美经人介绍来到沈阳实习,从此便于辽宁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她已经在沈阳工作、生活了5年,去年还交了一个当地的男朋友,马上就要成为咱辽宁的媳妇了。
“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家幼儿园、喜欢上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常美从小就喜欢孩子,这也是她选择事幼教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琴、棋、书、画、舞”样样都得精,“吃、喝、拉、撒、睡”什么都得管,虽然每天的工作繁琐且重复,但常美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孩子们对爱的表达既真实又单纯,有的时候他们还会喊我‘妈妈’。每当听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示爱’,过往的苦累也就释然了。”虽然已经当了5年的幼教老师,但常美说“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天真善良的孩子让常美喜欢上了幼教这个行业,而身边的辽宁人则让她做了留在辽宁的决定。“刚刚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有一次我发起了高烧,一病就是两天。这期间,幼儿园的同事们轮班日夜照顾我,这让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而当时我仅仅是一名实习生,而且还是个外地人。”回想起单位同事对她的好,常美的眼眶湿润了:“从那天起我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好好表现,争取留在沈阳。”
如今,常美已经是沈阳鲁冰花幼儿园的一名学前教学组长了。从事幼教工作5年,她的人生目标越来越清晰:做一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幼儿园虽然小,可这里却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第二故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很幸福。”幸福的常美说,“幼教这片沃土很大,我要在辽宁继续耕耘下去。”
视辽宁为“第二故乡”,绝不是一句简单空泛的表述,这4个字背后是外乡人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缅怀,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感知,更是对未来追求的信仰。身在异乡但不是异客,他们是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以他们的视角倾听辽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看到的是辽宁更远的长路。
“加油,第二故乡!”同心呼声,寥寥数语,却令听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新媒体记者:杨东 张卓 张瑜 张颖 新媒体编辑:杨东 比创新咱辽宁人还没服过谁,他们4个为辽宁“智造”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