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血小板减少的颅内静脉系

发布时间:2021-3-27

病例介绍

患者,女,49岁,因“头痛1周,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3h”于年4月23日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头顶部弥漫性疼痛,每天数次,每次持续数十分钟,未诊治,头痛逐渐加重。3h前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左上肢抬举费力、走路向左偏斜。行头CT示:右侧额顶叶低密度灶(图1A)。既往史:6个月前确诊“右上及双下肺动脉栓塞,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个月前确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否认病理性妊娠史,否认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查体:体温36.3℃,脉搏92次/min。血压/98mmHg。无眼突。

入院神经系统查体:左侧肢体肌力3+级,其他无异常。入院6h后肢体瘫痪及头痛加重,神经系统查体:左上肢肌力近端0级、远端3级,左下肢肌力0级,左侧巴宾斯基征(+),其他无明显异常。复查头CT示:右侧额叶出血性脑梗死(图1B)。行头MRI示右侧额顶叶占位性水肿;右额叶皮层静脉较对侧显影欠佳(图1C、1D),头MRA未见异常。第2天患者左侧肢体完全瘫痪,行头MRI显示右侧额顶叶出血伴梗死灶;增强示未见病灶强化(图1E、1F)。第3天复查头CT显示右侧额顶叶出血伴周围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患者在做CT检查时极度不配合,故CT显示的图片不是一个完整的头颅(图1G)。年5月14日复查头CT显示右侧额顶叶高密度灶,但较入院时病灶及水肿均吸收(图1H)。

图1患者头部CT及MRI资料

A:CT示右侧额顶叶低密度灶;

B:CT示右侧额叶出血性脑梗死;

C、D:T2WI示右侧顶叶占位性水肿,MRV示右额叶皮层静脉较对侧显影欠佳;

E、F:MRI见右侧额顶叶出血伴梗死灶,未见强化;

G:CT示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H:CT示右侧额顶叶高密度灶较人院时吸收;

I:年8月6日MRV示大脑皮层静脉较起病时显影明显丰富

入院时辅助检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1.72μg/m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50s,纤维蛋白原含量4.72g/L。

血常规:血小板30x/L。甲状腺功能:高敏促甲状腺激素0.01mI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0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1.36pmol/L,游离甲状腺素34.77pmol/L。抗心磷脂抗体、风湿免疫系列、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性梗死伴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症

诊疗经过:入院当日予降低颅内压、抗甲状腺药物及输注血小板等治疗。第2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动态监测血常规(血小板变化见图2)、凝血常规等指标。

图2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变化图

第16天,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暂停抗凝治疗。对症治疗后血小板逐渐回升,无皮肤黏膜出血。第21天恢复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5d后加用华法林并逐渐停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第27天患者出院,无头痛,左侧肢体仍完全瘫痪,继续康复治疗。出院3个月时随访,患者左上肢可抬起至胸前,左下肢可水平活动;血小板数量正常,甲状腺功能略高于正常:年8月6日复查头MRV显示右侧大脑上静脉较入院时显影丰富,但较对侧仍有充盈缺损(图1I)。

出院诊断: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性梗死伴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症

讨论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致病因素多样,可能的易栓因素包括抗凝血酶Ⅲ、蛋白S和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口服避孕药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仍有约15%患者病因不明。CVST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等颅内压升高、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约有0.5%~0.8%的患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并发静脉性梗死、出血、癫痫和意识障碍的患者,常提示预后不良。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凝血功能异常,是CVST的一种少见易栓因素。甲亢患者血液中过高的甲状腺激素能显著增强促凝血物质(主要是Ⅷ因子)的活性,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增加静脉系统的血液瘀滞状态,促进CVST的发生。另外,甲亢可能是引起患者病情向重症演变的影响因素之一。

血小板减少症合并CVST临床罕见,相关文献报道极少。推测可能机制为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形态改变、粘附作用增强。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本例患者除外相关自身免疫病,考虑血小板减少发生与甲亢有关。甲亢合并血小板减少临床少见,多发生在30~50岁女性患者。两者可同时或先后起病,临床表现程度轻重不一。其可能机制包括甲状腺激素直接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对血小板清除作用:产生自身免疫性抗血小板抗体或抗血小板相关抗体,造成血小板破坏。对于部分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甲亢患者,在控制甲状腺功能后血小板亦可逐渐恢复。

早期抗凝治疗是改善CVST预后的关键,本例探索了在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基础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示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临床情况权衡抗凝治疗的风险和益处,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文章选自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年10月第15卷第10期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y-mc.com/jjyf/11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甲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