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气冷,身体新陈代谢减慢, 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 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但是,如果近期内突然明显怕冷, 就要引起注意。 ▽ 突然怕冷的八个原因 01 贫血 贫血会出现头昏、乏力、怕冷、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等症状。由于贫血的种类很多,因此若有上述症状,医院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贫血种类。 02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代谢的主要激素,而甲减正是由于甲状腺合成或分泌甲状腺素不足,或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反应不良引起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因此甲减患者的机体代谢会减慢,出现怕冷症状。 此外,患者还会伴有疲劳、瞌睡、体重增加、食欲低下、月经不调等症状。 03 快速减肥 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热组织,快速减肥或做了抽脂手术后会出现怕冷症状。此外,厌食症患者出现体重下降、怕冷的问题也很常见。 04 血管病变 如下肢动脉硬化狭窄,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患侧肢体乏力、腿脚怕冷、发麻抽筋等症状。 05 外周神经病变 如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经,引起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其临床症状就有手指、脚趾及下肢的发冷、麻木、疼痛等。 06 下丘脑病变 下丘脑是大脑皮质下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最高中枢,是人体的体温控制中心,因此它的病变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怕冷、脱发、肥胖等。 07 局部损伤 烧伤患者由于皮肤损伤,局部排汗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体温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从而易出现怕冷现象。 08 药物副作用 如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有心得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如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碍等。 六个方法让身体暖和起来 增加热量摄入 天冷人体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为了避免摄入过多脂肪,最好选择低糖、低脂、高热量食物,如鱼肉、鸡肉及豆类。 \\ 做些有氧运动 不少人开始“猫冬”,这样只会越来越怕冷。应适量做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等。起床前可在被窝里做简单的伸展运动,然后转一转脚踝,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穿暖和 患有颈椎病、咽喉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出门前戴好帽子、围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绒服,可防止头部、颈部、前胸、后背受寒,预防疾病复发。腹部和腰部积累过多的寒气,会使血液循环变慢,容易感冒。做好腹部保暖,轻轻拍打腹部,可散发热量,消散体内寒气。不少老人患有老寒腿,常感到膝关节疼痛,建议戴上护膝,给关节部位“升温”。 通风、保湿 暖气、空调、电热毯、电暖炉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人的御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内干燥,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每天开窗通风一两次。 天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如果不及时补水,皮肤容易干燥、皲裂,还会影响血液循环,感到更冷。因此,应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别等渴了再喝。 控制温度 室内外温差大、通风不畅时,容易引发疾病。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过26℃。 多晒太阳 最好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阳光充足的时段,多出门晒太阳。这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防止骨质疏松,提高抗寒能力。 编辑:王雨濛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