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年我国甲减患病率约17.8%,其中亚临床甲减患病率约16.7%,临床甲减患病率约1.1%,且患病率随年龄逐渐升高。 今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布了《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结合临床的常见疑点或误区,新指南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甲减分类:不只有「原发」和「继发」 按照新指南,甲减以病因可分四类: ①99%为原发于甲状腺的甲减,其中主要原因为甲状腺的自身免疫疾病、手术和甲亢碘治疗,还有先天性甲状腺素合成障碍、药物性因素(抗甲状腺药物、氨氯米特、舒尼替尼)等。 ②中枢性甲减: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病变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者促甲状腺激素产生和分泌减少所致的甲减,也称继发性甲减。 ③消耗性甲减:罕见,见于血管瘤等肿瘤患者,这些肿瘤表达3-碘化甲腺氨酸脱碘酶,加速甲状腺素降解而引起甲减。 ④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由于甲状腺激素在外周组织实现生物效应障碍引起的甲减。 T3T4测定值:多数只能看做「估计值」 新指南指出,T3和T4只有极少一部分呈游离状态,大部分与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结合,而只有游离态具有活性,不受TBG影响,理论上可直接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但将游离态与结合态分离测定尚未在临床推广,大多实验室所采用的方法并非直接测定游离激素,其测定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仍受TBG浓度的影响,故只能看做「估计值」,临床应用时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