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二十二年(年),施琅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翌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和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在嘉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增为一府四县三厅,年,沈葆桢主持区划调整为二府八县四厅。在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 为了开发和治理台湾,清政府统一了台湾行政区划,建立了台湾地方政府体系,并向台湾派遣大批官员。其中不乏桐城籍循吏,这些桐城籍的官员为台湾的开发、治理、文教、防务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台湾地区发展史上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孙元衡,字湘南,以明经为山东新城令,不久又以廉能卓异,治绩斐然,擢升为四川成都府汉州知州。康熙四十二年()迁为台湾府海防同知,康熙四十四年()方赴台莅任,历时约四年。 孙元衡出身名门。祖父是文武全才的著名抗清志士孙临,笔者在《枫香岭有幸埋忠魂》一文中作过介绍。孙元衡父亲孙中础,字肖武,国学生。潘江的评价是:“肖武为克咸生子,密之先生甥,为人倜傥豪迈,善骑射。康熙间荐鸿博,以亲老力辞。所著有《蜨园草》《江海吟》等”。孙元衡之兄孙曰书,字安其,号墨樵,著有《墨樵诗概》。清人姚士蕴曾评《墨樵诗概》曰:“安其天才异人,其诗久为同辈所推许……所历之地亦皆作为诗歌抒其襟抱。安其善饮,一饮可一石,其所为诗,盖寝食于浣花而得其神髓,非止啜古人之糟粕而已也。” 宦台期间,孙元衡进行了一系列留心民瘼、福惠百姓的改革举措。道光版《桐城县志》是这样介绍孙元衡在台湾政绩的:“莅任后,即建文庙,设义学,置荡缨船以侦嶕沙。请开米禁,通商利民。寻陛东昌知府。值饥馑,买谷数万以赈,复减价平粜,以苏十八城之民。整躬率属,爱人礼仕。以母丧去官,郡民塞道号泣。”孙元衡因此获得民众的爱戴。离台时,台湾百姓建坊立碑感其功德。 宦台生活不仅丰富了其视野见闻,更直接促使了中国第一部歌咏台湾的传世诗集——《赤嵌集》的诞生。诗集何以命名为赤嵌?张实居在序言中已经说明:“赤嵌集者,湘南使君宦台湾而作;其地有赤嵌城,因取以名集。” 《赤嵌集》在刊刻前得到“诗鸣海内、一代正宗”的王士祯的推崇,诗集中共有王士祯五十九处赞评,足见其喜爱至深。曾任云贵总督的蒋陈锡更是将提到《赤嵌集》与韩愈、苏轼诗歌相提并论的高度,其作序曰:“孙子虽不世才,亦资天地自然之感触,台湾胜事,待以表章。而当日潮州、惠州犹在疆域之内,向使起两公于今日,置两公于海外,其才情之奔放,当亦不过如是而已矣。”著名的台湾史家、连战祖父连横曾赞道:“台湾宦游之士,颇多能诗,而孙湘南司马之《赤嵌集》为最著。”清时甚至有“此赤嵌集为人间未有之书”的极高评价(《台湾文化志》中译本)。 虽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歌咏台湾的诗作,但数量不多且质量不佳。孙元衡的《赤嵌集》不仅为台湾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也扩展了同时期大陆诗歌的描摹空间,而且具有独一无二的史学价值。这部记录典型台地风光的诗集轰动一时,孙元衡也凭此声名大噪,成为清史上举足轻重的宦台诗人。 02 张若霳于年(乾隆十一年)担任台湾府海防捕盗同知。品等为正五品,该官职隶属于台湾府,主管船政治安业务,相当于副知府。翌年,他则再兼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时期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关于张若霳的可查资料非常少,根据零星的史料,可以看出张若霳是位学问淹博的循良廉吏。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介绍:“张若霳,字树堂。廷庆长子,由县学生入成均。雍正己酉保举,试职于礼部,补主客司主事。充癸丑科正提调官,办场务。凡可体恤诸生者,无不委曲周至,声播辇下。甲寅,命伴送安南国使臣抵闽,访察闽中民性情风尚,奏称旨。乾隆丙辰,命往福建补漳州府南胜同知,调台湾府鹿耳门同知。循政日起,擢授浙江衢州守,因公降补直隶宣化府通判。服阙,再补四川雅州府通判。以劳卒于官。”“声播辇下”、“循政日起”,反映出张若霳的政绩。 从张若霳的现存诗歌以及同僚与其的诗歌酬唱,可见其诗词学问修为。张若霳的诗篇《鹿耳门月夜》《含羞草》《蝘蜓鸣》《鹿耳门对雨》《澄台观海次巡宪六公韵》《七弦草》等被收入《使署闲情》《台湾诗乘》中,网上也可搜到。读者诸君如有兴趣,可搜阅。 张若霳不仅能诗,还擅画。巡台御史范咸有一首《题张司马(若霳)七夕乘槎图》: 月地云阶几度秋,填桥何用驾方舟; 仙槎却是君家物,银汉还应认旧游。 月明风静蔚蓝天,苦海无波燧息烟; 好济苍生垂宝筏,不夸岛上有琼田。 海上巡行两见秋,未归人忆木兰舟。 披图愿借东风便,只向中原汗漫游。 为想龙眠二月天,赐金园里足风烟。 恩深敢说归山好,不为家无负郭田。 张若霳在台湾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为范咸、六十七乾隆十一年(年)纂辑的《重修台湾府志》担任“监刻”。清代《台湾府志》共有六部,《重修台湾府志》为第五部,前志或纂辑草创,失之于略;或体例烦琐,又有阙略。《重修台湾府志》汰繁补缺,祛泛遴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珍贵的史料价值。正如庄年在《重修台湾府志序》指出:“而又不径从简略,使后人失所依考;而又不随流附会,使旁观循其模棱。意匠心裁,洋洋乎蔚为瀛岛巨观已。” 张若霳属桐城清河张氏,父亲是张廷庆,祖父是张芑,曾祖张秉哲,四代皆有政声。张秉哲的岳父是方拱乾,父亲张士絅为张英的从祖父,秉哲是张家在清代的第一位举人。 03 吴逢圣,字眉爽,号铁侬。嘉庆四年()年任台湾知府。吴逢圣“幼聪颖,善属文。由附监生,中乾隆庚辰恩科顺天举人。考取学正,授兴化县教谕。历万泉、平遥知县,保定府同知,台湾府知府。所至有贤声,善决疑狱,多所平反。当两造在堂,平心静谳,夷然相对如家人。虽情伪诪张,狡猾百出,而不事三木,无不得其实,人服其能。著有《铁侬诗集》。” 吴逢圣大力整饬狱政。当时,台湾“洋盗”猖獗,岛内歹徒也乘机兴风作浪,狱政荒废,形同虚设。岛民不胜其扰,一日数惊,吴逢圣到任之日,即出重拳严厉打击“洋盗”,同时整饬狱政,取得显著效果,赢得台湾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吴逢圣是清廉的好官。他从台湾解印归时,猝与盗船相遇,盗见其空无一物,乃叹息说:“确是好官。”吴逢圣致仕抵家时,仍然是两袖清风,赋《抵家》诗曰: “依旧蓬蒿仲蔚庐,到门松菊未全余。 几年愧读《闲居赋》,三上空传宰相书。 孤馆梦醒霜落早,丹枫江冷雁飞初。 天涯一路看秋色,秋在山乡画不如。” 吴逢圣还是个好诗人,在“孤悬海外”的三年时间里,写出许多好诗,《桐旧集》收录了他的37首诗作。他的许多诗作,都被传诵一时。 04 方传穟,字颖斋,属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方维甸从子。道光三年十一月,从福州知府任上调署台湾知府,道光四年正月署台湾兵备道。道光五年方传穟升授漳龙道,但未立即离台赴任,而是继续摄理台湾府事,直到道光六年二月,继任者陈俊千才上任。在方传穟赴台任职期间,他请姚莹入幕赞襄政务。姚莹说过:“余为当道所忌,方颖斋观察独偕之台湾及漳州幕中,所以待之甚厚。君昔守漳州,余令龙溪,故相得也。君好扬人善,过周惠达远甚,愧余不及苏武功耳。”方传穟在台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年多,但其政绩却十分可观,主要的有如下几条: 一是噶玛兰定制。噶玛兰位于台湾东北部,即现在的宜兰县,古称“蛤仔难”,原为三十六社“番”居住地。乾隆末年开始,漳浦人吴沙率漳、泉、粤三籍移民入垦;其后人数越聚越多,至四万余,所辟田园达五千多甲(一甲约等于十一亩多)。嘉庆十五年,清政府遂设噶玛兰厅以辖之,但事属草创,许多重要的规章制度,如田园赋则等尚未及制定。道光三年赵慎畛总督闽浙,奏请“以福州府知府方传穟署台湾府,候补盐运副吕志恒借补喝玛兰通判,往竣其事”,方吕二人至台后,悉心筹划,“志恒条列应造册者十事,议行及停罢者二十事,传穟复核上之。院司悉如所议奏咨,……兰制始定”。这些措施,方便了民众,减轻了负担,保护了“番”民这一弱势群体,稳定了地方局势。 三是平定许杨之乱。清代台湾为移垦社会,民情浮动好乱,不是械斗,就是树旗作乱,素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说。道光四年十月,凤山县许尚、杨良斌等聚党滋事,约先攻下淡水县丞署,次攻埤头,遂及郡城。方传穟闻讯,檄县急捕,先获许尚,亲讯之,得其反状。 根据以往“南路有事则北路起应、北路有事则南路骚动”的教训,传穟一面密令嘉义、彰化、淡水等县厅未雨绸缪,加强戒备;一面连夜抢筑因雨崩坏的郡城墙垣,增加巡防兵力,以固根本。并令各衙门及绅士皆募乡勇以收游民,无使助贼。接着又亲率兵丁、乡勇驰援埤头,督民夫增补竹围,构筑防御工事、并招抚逃民,谕各庄守庄捕贼。杨良斌自埤头走黄梨山,竖旗招众,然因官兵防卫严密,至是竟无敢应者。杨良斌见众不集,大惧,其党乃离。兵勇攻之,乃溃。方传穟又悬重赏捕贼,王曾、李川、蔡双弼以下全获,伏诛。杨良斌由海路逃至彰化,被县令李振青所获。 在此次事件中,方传穟等临危不乱,处置得宜,使动乱对社会的危害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因而得到道光皇帝的嘉许,称:“方传穟总司筹办,悉协机宜,特加恩赏戴花翎”,镇道以下,各从优议叙。 三是复筑凤山县城。凤山县旧有土城,乾隆五十一年毁于庄大田之乱,后改治埤头,插竹为城。这样的县城,显然不利于防守和治安。自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至道光三年,台湾共发生十二次动乱,其中八次都发生在凤山。历任治台、巡台官员如闽浙总督方维甸等,多次议请凤山移回旧治,改建以石,并将龟山围入城中,以免敌人俯瞰,然因费用较大未行。 道光四年,方传穟命匠计工,约需番银十二万有奇,乃“议请官捐以为民倡”。方传穟采取三个途径募捐,地方各级政府和官员捐一部分,民间凡纳正供者捐一部分,富民、郡中绅商捐一部分,没有花中央财政一分钱,把一座坚固的“石城”建起来了,这是台湾的第一座石城。石城的遗址今天还在,位于今台湾省高雄市左营区。 除了以上几条之外,方传穟还在改设台北营制、改配台北班兵、筹给艋舺营兵米、筹议商运台谷、议建鹿耳门炮台、议开埔里社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举措。 05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姚鼐的侄孙和受业者。清政府期间,他曾三度赴台,于嘉庆二十四年()春,任台湾知县。道光元年(),署海防同知、噶玛兰(今台湾宜兰)通判。年至年3月,还应新任台湾知府方传穟之邀,在台赞襄其政务。道光十七年(),升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姚莹沉浮宦海四十年,其间三度去台湾,在台湾任职前后达十年之久。台湾十年可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治台政绩可说是他一生最主要的事业。 姚莹在台湾的重要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 著述《东槎纪略》。这部著作记述姚莹首次在台为官时的经历和见识,展示姚莹治军和为政的思想,体现姚莹对台湾问题的观察,集中呈现姚莹的经世思想。《东槎纪略》中不仅有姚莹对台湾兵政事务的思考,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边疆史地著作,书中关于台湾历史、地理、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姚莹写作《东槎纪略》的目的是希望自己的方略能为他人所用,“世有审势察几之君子,尚其有采于兹”。《东槎纪略》也体现姚莹体察民情、尽心民事和因时而变的精神,展示他宽广的视野、出色的洞察力和出众的才干。吴德旋在《东槎记略》序中赞曰:“然即此而观,后之从事台湾者必取其言以为鉴,岂非不朽之盛业也哉?”诚哉斯言! 大力兴办教育。台湾“士习敦古,而文风未盛”(连横《台湾通史》)。为了勉励士民读书习礼,姚莹整顿台南的海东书院,聘请同乡左石硚主持,拿出家藏书目给院方抄出公布,以做诸生学习的内容,使海外学子咸知向学。以后,姚莹又“整剔海东书院规约,时与诸生相讨论,考核名实,是以士气丕振。”(《台湾通史》)台南府学荒陋,他又捐款修理,以供祭典和学习之用,并劝富民捐金二千,每年收的利息为常用经费。 整顿军队,筹办军务。当时台湾守兵一镇十三营,计一万四千人,多来自福建,“人素勇健,而俗好斗”。姚莹治军“务在简、严”,即“究其大端,不责苛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台湾防务。如制造巨舰以利于海战;勘测各个港口的深度,因地制宜进行设防;在各个港口增设炮位,加固原有的炮台;在福州新铸斤大炮和斤大炮,调来兵力增加台湾的作战能力;多置火器,教士兵应用。这些措施增强了守军的作战能力,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姚莹立即驰赴北部,督察防堵事宜,并沿途召见耆老、士绅,使之团练乡勇。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各地所练乡勇已经达到了余人,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正规军。而且,这些乡勇平时不领经费,仅在战时调用才拨给口粮。对于军饷本来就缺乏的台湾来说,这种寓兵于民的做法无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台湾游民素多,成为社会不稳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许多树旗滋事、趁机抢劫的事件大都是游民所为。姚莹一直比较注意解决游民问题,任台湾道不久,就提出了收养游民的问题,要求将他们编入各庄保甲,由各庄的总理、董事进行约束,“无事则使巡守田园,有事则逐捕盗贼。”这一政策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与以前相比,游民滋事的数量明显减少。 兴利除弊,破除迷信。姚莹任海防同知噶玛兰通判时,“多方规划,兴利除弊,民称其善”,且为汉族与高山族团结、破除迷信、倡导文教作出了不少成绩。台湾风俗相信迷信,旧有五妖之祟。台南人许某将死,其兄为他供奉妖象,设坛祭蘸。姚莹听说后,即令人去劝说,并把妖象鞭挞焚毁,宣谕不要信鬼。 噶玛兰受台风袭击,损失至重,他一面积极救灾,同时告诉大家不是鬼神作祟。嘉义地震,姚莹同样宣谕不是鬼神作祟。林则徐对姚莹的考语,称之“学问优长,所至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 抗英保台,捍卫国土。年7月,英国一艘双桅船入侵台湾鹿耳门外海面,被姚莹派兵击退;年7月,英军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打得落荒而逃;年9月,英舰纽布达号驶入基隆港,重炮轰击二沙湾炮台及兵房。中国守军狠狠还击,英国兵舰受重创,于逃窜中触礁沉没;年10月,英军又一次卷土重来,并在炮火掩护下强行登陆基隆。中国守军在姚莹指挥下,全歼登陆英军。 年3月,英舰阿安号载重兵疯狂攻击台湾大安港,来势汹汹。姚莹将英舰引入“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使其“搁浅中流”,然后发动强大攻势,大破英军。这五次胜仗,共击毙英军多名,俘虏余名,还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姚莹五战五捷、不失寸土的辉煌战绩,不仅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鼓舞了台湾人民反抗侵略、敢于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朝宦台的桐城人还有徐鏞(徐宗亮父),道光7年闰五月任台湾知府,道光8年升四川龙茂道,时间较短。张杰次子張廷琰,雍正5年任台湾县知县。張廷琰历任各地知县都有政声,受到士民爱戴。但是在宦台颇受挫折,遭福建总督弹劾革职。姚孔鍼、周芬斗担任过知县。宦台的还有张传敬、左疆、张传绂、张元疆、方辅悟、方晋德吴湛思等县丞、巡检、典史、教谕等较低级别的官员。 管理过台湾事务的,还有桐城人闽浙总督桐城人汪志伊、方维甸,福建巡抚姚棻。台湾孤悬海外,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台湾事务历来是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的重要工作。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展开。 清朝宦台的官员们,为宝岛台湾这块土地带来了人民、财富与秩序,同时也就带来了政治与文化,他们还是台湾文学的开创者、传播者与教育者,其中的桐城人在清朝的台湾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背影。遗憾的是,除了姚莹,我们对其他人员都还陌生,更缺少研究。 主要参考资料: 桐城县志(道光版) 重修台湾府志(范咸、六十七篡修) 东槎记略(姚莹) 桐旧集(徐璈辑录,杨怀志、江小角、吴晓国点校) 赤嵌集(孙元衡) 台湾通史(连横) ?精华推荐? 枫香岭有幸埋忠魂(上) 枫香岭有幸埋忠魂(下) 南宋桐城名医李几道的两则轶事(外一篇)